查看原文
其他

江高河心洲:昔日水运繁华不再

陈若兰 石建华 白云融媒 2020-10-10
       木船轻轻摇晃,泛起淡淡涟漪,船夫肩挑背扛,喊着响亮的号子……上了年纪的珠江河畔人家,对上述渔民张网捉鱼捕虾的情景恐怕并不陌生。事实上,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在流溪河畔的江高镇河心洲亦曾有此景,当时洲上居民往来交易农资商品、生活百货,也曾十分热闹。

如今的河心洲已难见船篷相连的场景。石建华 摄
曾是水运接驳点
柴草米粮都能运

       我区南临珠江,北有流溪河,西有白坭河,早在清代同治年间,水路运输业就相当发达。在1869至1911年间,石井、江高、神山等西部地区已成为连接广州及其他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,而位于江高镇的河心洲是当是水路运的一个接驳点。
       河心洲因处于流溪河河流分汊之间而得名。它是一个沙岛,两侧都是水域,因此通往别处均需要木船。那时候,河心洲的对岸是热闹的高塘墟,在上世纪70年代,洲上的人家常常荡着小艇,往来高塘墟交易农资商品、生活百货,形成热闹的运输交易场景。
        “那时候连接两岸的石桥还没有建起来,要到对面就得撑船过去,生意好做,有货物外运的时候一趟还能赚个10来块。”卢叔是河心洲居民,上世纪70年代,他就常撑船运送东西到对岸。
        “我们什么都运,柴草、米粮、建筑材料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运送的东西。”卢叔至今还清晰地记得,1956年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后,每年10月收成的时候,运得最多的便是米粮,说着他指了指河对面的爱国西路的一处仓库。卢叔说,当年借着这处粮仓,他每月都可以运上几趟米粮,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来回运十几趟。

河心洲民上岸所走的河埠头步梯如今也长满了野草。石建华 摄
船篷相连招徕南来北往行人

       水上人家或濒水搭棚而居或生活在长不过五六米、宽约一米多的小船上,俗称连家船。生活在连家船上的人被称为水上人,他们以从事捕鱼捕虾挖蚬为主,亦有少数从事水上运输和小商贩的。当时,高塘墟上的大部分商品便是通过水上人送上岸的,水上人家亦会在此做起小买卖。
       卢叔还记得,当时洲边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船舶,船篷相连,挤得密密匝匝。这些船舶当中,有的是一家大小都在船上,有的是两夫妻一起,等着生意来了就开始运送,当时最远是运到佛山石湾,近的就是在河岸两边。
        “每至一四七墟日,天还未亮,河岸边就油灯闪闪,炊烟袅袅,卖早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。那时候,河岸边的高塘墟什么都有得卖,推着单车都很难走过去。”1977年毕业于市65中的沈先生回忆,当时站在岸边,看到水上船家在靠近河埠头的地方将竹竿一竖,将船体固定后,就搬出东西,踩着河埠头步梯上岸做买卖,招徕着南来北往的行人,久久平息不下来,而到了过年时节,生意更是火旺。而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90年代。

陆运通达水运落水上人家靠岸生活

        “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末,河心洲与高塘墟之间开始建起一条石桥,这条桥建好后,运输生意就没得做了,后来,公路、铁路也修到了江高,陆运交通便利了,水运也就不景气了。”卢叔说,石桥修好后,陆运也逐渐畅通,河心洲的水上居民开始上岸生活,从事各类手工活,还在岸边筑起了砖瓦房。
       半个世纪过去了,如今的河心洲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热闹。以前洲民上岸所经的河埠头步梯,现已长满了杂草,往日船篷相连的河面,如今也只剩三四艘渔船静静地停泊在河岸边。河流两岸,也建起了一排排三四层高的小洋楼。卢叔说,往日热闹的水运场景已成为了回忆,如今他也不撑船运货了,只在岸边卖点蔬菜,空闲之余就到附近的高塘墟,和那里的老人家聊聊天打打牌。

(陈若兰 通讯员/黄冠豪)


每日更新

      扎根白云八载,我们靠脚板走出新闻,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白云的点滴变化。了解白云区,请关注白云时事公众号 Gz_byss

       您还可以登陆“白云时事”网站http://byss.by.gov.cn,了解更多关于白云的第一手好新闻。

扫描

二维码

了解更多详情

本文来源:白云时事  2016年7月21日  第四版

本期整理编辑:陈会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